1月21日上午,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质询答辩会议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副市长耿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胡义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代表攻势承办单位应询。包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及市民代表在内的9位质询人依次提问,4位应询人分别进行了回答。
市政协委员,青岛容大高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燕:当前,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站在新的发展节点,青岛科技创新发展有什么规划?有哪些具体的措施保证规划有效落地?
耿涛:“十四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将坚持需求导向,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五个创新高地”。
打造国家战略的创新高地。要着力打造和培育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尽快入列,争取两个重大装置落地,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等大型科研平台。
打造国际合作的创新高地。立足开放创新优势,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标杆。为此,我市已经制定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并得到科技部认可。
打造胶东半岛的创新高地。青岛有理由也有必要利用好胶东经济圈这一平台,发挥在胶东五市中的龙头地位,扛起科技创新的大旗。目前,我市已经组建半岛科技创新联盟,联盟成员达到183家,为五市科技资源对接、融通发展搭建了桥梁。
打造引领产业的创新高地。科技发展要围绕产业来布局开展。青岛将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当中的“卡脖子”技术、短板技术,聚集科创资源,推动相关企业实现倍增发展。
打造惠及民生的创新高地。要让科技创造更有品质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市人大代表,青岛国轩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卫东: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育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素,“产”“才”两张皮一直是人才工作的难点之一。目前,我市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在数量、质量和水平上还不能完全匹配。我市该如何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机制上取得更多突破?
胡义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自身的价值实现也离不开企业平台。“十三五”期间,我市推出了“百万人才聚青”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2020年,我市引进和聚集各类人才25.41万人,其中外来人才超17万人,约占68%。
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进机制,我市强化政策供给,让企业“点单”,根据企业需求定制政策,促进产才融合发展;在人才评价方面,推行“人才由企业说了算”的机制,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以薪定才,目前已认定10名人才;组织高校、头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开展工业互联网总裁培训班、技能人才培训班等。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出产才融合新政,赋予市重点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人才政策定制权;聚焦项目领办人和技术带头人等“关键少数”,将个人奖励与项目创造的税收挂钩,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摸清企业需要,据此搭建平台,推进精准引才;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对中介机构等市场引才主体给予奖励,多措并举解决产才融合问题。
企业家代表,市政协委员、青记智库创始人李杨:投资是经济工作的 “第一战场”,而项目是促进投资的重要支撑。2021年是“项目落地年”,我市在投资“四新”经济项目上将如何推进?
吕鹏: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经济的认识、重视和推进力度。抓“四新”经济就要围绕主导产业,要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要积极培育、招引以颠覆性技术为基础的未来产业,例如飞秒激光、无水印染等项目。
我们还需认清,国家最顶尖的科创人才往往集中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很难全职来青搞研发。因此,现阶段我市抓“四新”经济要侧重以科技制造业为代表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2021年重点推进的一批项目为抓手,推动其尽快落地,并继续部署新零售、食品、建筑行业工业互联网大项目的招引和落地。
耿涛:新经济项目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引领力,2021年,我市在区市及部门考核中将加大对新经济、新项目的考核力度,不仅要看大项目发展,还要看新经济产业的发展。青岛引进的创新奇智、春光里、华夏基石、创业黑马等企业都是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平台企业。
市政协委员,青岛卓思越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营销官薛铮:科技引领城建设离不开各区市创新资源的集聚,我市已引进大批国字号科研平台、高校院所及研究院,今后这些科教资源的优势作用该如何得到充分发挥?
肖焰恒:近年来,青岛引进和集聚的优质科教资源有效提升了青岛的科创能力,为进一步推动这些资源为城市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要加强政策引导,出台细化关于人才、科技的产业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成为创客,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结成创新共同体、创办孵化器、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把科研的利益和成果转化利益结合在一起;建立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成果转化机制;让要素跟着科研成果转化走,解决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及土地需求,进一步吸引创投基金,发挥资本的推动作用,同时规划科教产融园区,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给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上。
市人大代表,青岛中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艳: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资本支持。近年来,我市在创投风投资金引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资本发挥了哪些作用?
吕鹏:在创投风投集聚方面,青岛近两年异军突起,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数量、管理规模这三个指标都排在全国前列,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增速更是连续两年位于全国首位。
青岛的本土基金相对比较保守,投中后期项目偏多,投早期项目太少;此外,我国排名靠前的几十家投资机构有的尚未在青岛落地,这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市正对标先进城市,研究出台创投风投促进政策2.0版本,保证创投风投资本引进力度继续领跑全国。
耿涛:要为引进的创投风投资本找到更多适合浇灌的“苗子”,实现精准滴灌;此外,要发力基金招商,让落地青岛的创投机构把已投的成熟企业引进青岛。
市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牟海津:与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开展之前相比,我市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上有哪些显著变化?海洋科技应用成果较少、转化率较低的问题如何进一步破题?
耿涛:近两年来,我市实施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取得较大成效: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18年底的155亿元提高到去年的286亿元,增长84.5%,其中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8.2亿元提高到了28亿元,增长53.8%。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青岛要立足市场实际需求确定科研课题;要畅通体制机制,打通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间的壁垒。成果转化成产品、产品成长为产业的过程是个“一棒接一棒”的过程,这其中一定要发挥好政府这一“接力棒”的作用。
市民代表,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温琦:梧桐成林凤成群,有了良好的人才服务软环境,人才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2021年,我市将如何提升人才服务软环境?
胡义瑛:我市要从人才引进落户到申请住房补贴、创业补贴以及引进人才的奖补等方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对于人才住房、子女入学难等问题,通过租、住、补三个举措最大限度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对高层次人才,通过配备服务专员等方式进行个性化服务;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按薪定才、以技定才、以赛选才,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给予产业专班高层次人才推荐权。总之,对于人才服务,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市人大代表,青岛维可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金健:青岛拥有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单位及高端创新平台,却鲜有叫得响的海洋企业,如何支持海洋科研优势有效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肖焰恒:深圳海洋新兴产业比重占全市海洋产业的31%,而青岛只有11%左右,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亟需破题。要发力产业端,即需求侧,通过有针对性的“双招双引”,引进龙头企业及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提高需求活力,推动科研机构有效供给,激活科教产业活跃度;激活创新端,即供给侧,通过开展订单化、定制化的科研活动等方式,摸排企业需求,与科研机构进行对接;要做好生态,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平台,推动重大难题攻关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只要方向对了,我们不怕“路远”,假以时日一定会出现“蓝色小巨人”企业和叫得响的海洋企业。
市政协委员,青岛青年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学峰:新材料是支撑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我市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与烟台、威海相比还存在差距。对此,科技部门有什么打算和规划?
吕鹏:材料是“工业之母”,是制造业的基础。发展新材料产业,青岛应该有的放矢,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和行业头部企业进行布局,发现和培育云路新材料这样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企业;与青科大、川大青岛研究院、武汉理工青岛研究院等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国内顶尖高校院所合作,针对技术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李勋祥 整理
战果“数读”
斩获1/3省科学技术奖
2020年,青岛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聚焦作战方案2.0版,扎实推进,狠抓落实,27项重点任务和7项主要指标均已全部完成。
一年来,在战略科技力量、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资本助力科技创新、市场化推进产学研合作及创新创业生态营造等方面,我市产生了一批亮眼的成果。
万米级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自主研发万米级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230
通过论坛、会展、工作站等方式,汇聚超过230位院士“链接”青岛,带动高端项目落地
开展高企上市行动,18个月推动14家高企上市或过会,总市值超800亿元
600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并成功试跑
1039亿
我市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达362家、管理基金887只、管理规模1039亿元,管理人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3.0版“作战图”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2021年,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项目落地年”决策部署,坚持项目化、工程化,强力推进重点科技产业项目建设、推进高企上市行动、推进产业创新生态营造,围绕产业、企业谋划布局科研项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切实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抓重点科技产业项目
2021年,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将以项目为抓手,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海洋装备等领域的成果应用和产业化,重点推进一批大项目建设,推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
支持山东能源研究院面向国家和山东省能源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突破能源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建设5个院士领衔的5大功能实验室和10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打造我国能源领域创新创业高地。
以中国科学院“高端轴承”先导专项为依托,建设高端轴承产业示范基地,打造高端轴承研发、制造与检测评价示范基地,推动高端轴承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逐步建成全国高端轴承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轴承自主保障基地。
支持深圳柔宇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在上合示范区建设第二代柔性屏生产线项目,项目达产后可弥补我市“缺芯少屏”产业短板。
支持新型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可带动产值近千亿元,其产品是目前我国唯一可走向深远海的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
支持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智能航运先行示范区。项目已形成专利400余项,建成全国首个智能船远程运控中心,成功发射我国首颗智能航运专用实验卫星,后期将转化系列科技成果,培育百亿级智能航运产业集群。
支持目前国内唯一拥有飞秒激光全部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青岛自贸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飞秒医疗装备产业园,开展飞秒激光技术研发和装备产业化,打造飞秒医疗创新中心和飞秒医美大健康产业园。
支持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牵头建设青岛航空技术产业创新基地项目,建设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和航空产业园,开展高端智能无人机、轻型航空发动机、舰船动力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航空产业集群。
支持蝶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蝶和科技全球总部,总投资14亿元,引进蝶和科技全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运营中心等,开展医疗康复研发及成果转化,打造医疗康复产业链。
抓高企上市
2021年,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将继续以深圳为标杆,紧紧抓住“高企上市”这个牛鼻子,加速创新要素向高企集聚,推动更多高企通过上市做大做强。
强化梯次培育,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优惠等政策;2021年实现高企总数净增300家、达4700家,新增过会或上市高企6家。
强化精准扶持,健全高企上市培育库,支持入库企业建设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并给予20万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入库企业可获最高300万元研发投入奖励;在推荐国家和省科研立项、科技奖励、平台建设、人才政策和科技金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抓产业创新生态营造
2021年,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将集聚创新要素,贯通“四链合一”,构建“4+1”产业创新生态。
做强产业链,支持崂山区国际创新园片区、西海岸古镇口片区等创新资源集聚区打造专业化科教产融合园区,促进“四链”要素集成集聚集中发展;支持驻青高校在校区内或临近区域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基地,依据产业贡献度给予综合奖补。
做大资金链,继续扩大创投风投规模,争取新增私募基金300只、规模突破1200亿元。
做实人才链,用三年时间培训一万名技术经纪人,以市场化手段促进转移转化;推进外国人管理工作试点改革,打造优质高效外国人才服务生态。
做精技术链,坚持企业“出题目”、院所“作答案”,完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奖励、评价、经费分配机制。
本文转载自“青岛全搜索电子版”